Saturday, December 11, 2004

从学术平民化说开去!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个新的名词叫“学术平民化”,大致是说学术不应该是专家们的独享品,而应该属于所有的人。这个提法触及到了我一直所思考的但是又不能给予解答的一个问题。而这个提法却恰恰给了一个专门的名词去回答,那就是作为个人我们能不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学术”?

那篇文章的作者举了中国思维网斑竹的一个例子,说一个吹笛子的要想吹笛子首先要会识谱,如果要想识谱,首先得学认字。那么你要想吹笛子首先最需要作的就是认字,否则你不识谱,更谈不上吹奏美妙的音乐了。然后又如何解释那些牧童呢?他们是放牧的,不识字,更不知道谱为何物,可是他们却吹奏着美丽田园中最美妙的音乐,这又如何解释呢?那个作者的解释是对于能否吹奏美妙的音乐,作为人都会有其自然本性的东西,这种本能支配着人,你即使不认字不识谱但是你也能创造出美妙的音乐。这个提法的确值得我们深思。对于前面那种人,我觉得应该城其为学院派。各行各业都有所谓的学院派,也就是所谓的科班出身。但是各个行业的众多佼佼者中也不乏所谓的另类,他们的成功又如何解释呢?也许我们在这里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解释,其实毛泽东同志的所谓实践出真知已经早已经给了最好的解释。而实践在哲学上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所谓的学校,间接实践,运用学习前辈的知识去掌握真知。另一种是自己去体验,这种方法往往又是最为直接的。而且我想作为普通人更喜欢运用后者来体验真知,正所谓古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最为真实的写照。而对于学校,现在社会普遍的风气是所谓学校的东西太理论,于实践脱节,但是这并不是教育的错,而且如何去教育的问题。那么既然作为普通的正常人更钟情于自己的亲身实践而得出真知,而且大部分是没有办法通过精英化的教育去实现自己的“学术”梦想。那么他们有没有权利去思考?有没有权利去学术?而我们的社会又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这种现象呢?

首先,作为人,按照一个哲学家的观点,我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思考。这就是所谓的“我思故我在”这一伟大的哲学命题,这里我不想当然我也没有能力去论证其正确性,当然作为哲学即使正确性也是一个相对概念,但是作为这么一个命题,必然有他合理的地方!作为任何一个人你都有权利去思考,这是人的基本权利,大脑不是哪个政府赋予你的,也不是神赋予你的,而是自然赋予你的。而作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基本区别就是能够思维。所以思维是天赋予的,你能够思考,你可以思考,你的思考不应该收到任何限制。这是一种最本源的能力,如果你连这项能力都被剥夺了的话,那么这时的人又和普通动物有什么区别呢?当然,至于你思考不思考,思考什么东西,这就更没有什么外在力量有权去干涉了。所以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刑法里,不会以你的思想定罪,而是以你的行为定罪的。所以哪怕你思考的东西多么罪恶,你也不应该受到任何的惩罚。当然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曾经出现的“腹诽罪”,你即使想了,也是犯罪。所以那时的人都没有人敢去乱想,当然想没有想是我们无法知道的,那是由当时的审判人员决定的。至于审判人员想了些什么,由谁定罪,也许就是当时的统治者吧。当然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非常短暂的一个瞬间,而且这样的统治方式也注定着这个王朝的气数将近。所以大体上作为个人,思考的权利是上天赋予的,个人有权思考。

但是人思考了,思考出来了一些所谓的“真知”,作为人就会希望表达出来,如果作为个人没有表达的欲望的话,我们到现在为止还应该处在原始社会的状态。因为任何的人都不会表达自己的实践所得的知识。那么每个人都会从最低级的实践开始,可是人的生命是有限,你即使终其一生去实践,也终是沧海一粟。所以牛顿曾经说过,成功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这就说明开创性知识也是需要继承别人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真知的。

那么对于个人如何满足自己表达的欲望,当然有多种方式,比如父母对子女的谆谆教诲就是将自己的经验告诉给子女,师父教授徒弟,就是师父将自己的所得传授下去。当然这是比较基本的表达方式。更高一级的就是书面方式,著书立说。古人写书除了为史书以外,作为个人,通常都是送于亲戚朋友,或是子孙后代。在最原始的时候,在石壁上表达,后来发展到龟骨上,竹简上,丝绸上,表达的东西越来越广泛,但那始终都是特权阶级的专利。作为百姓,那些后来成为大“家”的大都是将自己的学说传授给弟子,或者寻求统治者能够实践自己的学说。那时的人喜欢思考,当权者也不干涉大家的思考,因此成就了“百家争鸣”的中国思想盛事。到了宋代,印刷术的发明为什么成了四大发明之一,其地位那么的尊崇,就是因为这样的方式使得思想有了最广泛的载体,可以在接近最广泛的人群中传播,无论是亲朋好友中的鸿雁传书,还是个人的著书立说,或是政府的公文,史书。这样的一种传播载体根本性质的变革造就了其成为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如果说咱们中国人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的话,只要看看这些发明对于所谓的蛮夷的重要性就可以充分认识了。火药?我们用来当烟花的东西蛮夷发明了枪炮,指南针,我们用来占卜的东西蛮夷用来航海开辟新大陆。造纸和印刷术这种不可估量的通讯传播手段,在史集浩瀚,藏书成风的中国,一千年也没能酿成知识爆炸,到头来还是西方反过来向我们输入了铅印技术和网络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说,造纸和印刷应该算是四大发明之首。因为其作为思想载体的功用比枪炮,指南针更为重要。一个不懂得思考,不会思考的人,即使你给他火药,指南针,他也永远不会想到可以用来作火药,航海。这似乎就是中国人最大的遗憾。因为我们最先掌握了技术,却没有能将他延续下去。但是面对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如果说我们中国人不会思考,又怎么会在政治上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历史,经济上有着汉唐盛事,军事上有着孙子兵法,思想上有着百家争鸣呢?那么最终为什么中国又会到了被任意欺凌,甚至连一直连旁边的小国日本也屡次欺负着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到了眼下,连韩国的电视剧,电影都被年轻一代的中国人为之疯狂?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这也是一个最神秘的谜,因为没有人能够解释这个现象。五千年的文明就在这短短的200多年里被彻底击垮!我在这里不想去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我想要关注的是我们发明了作为最重要发明的思想载体,为什么会变得落后,我主要想从思考这个层面上去分析一下。

作为人,我们能思考,有权思考,我们有了传播思想的工具,似乎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可是东风的迟迟不来,西风却甚劲!那么问题是为什么呢?在我看来,这就涉及到了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能否自由表达思想,以及为什么需要自由表达的问题。还是回到中国的历史上去,作为任何一个中国人,再思考中国思想界问题的时候都会知道这样的事实,焚书坑儒,文字狱,甚至当代的文化大革命。这一切的事件是在说明一个很具体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政府从古至今都在限制思考,限制思想的传播,这也许应该算是古老文明最致命的地方,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一个“瓶颈”。政治上不能非议政府的行为,层层的政治审查,甚至古代需要“避讳”,如果把避讳制度作为对位尊者的尊敬,但是这却是以牺牲自由言论为代价的。也因此产生了一种对位尊者的恐惧。对其不敢去想,不能去想,不该去想。所以中国人大约是不敢谈政治的,虽然现在有了好转,但是仍然局限在口头上。学术思想上是更为严重的地方,而这个地方的言论不自由又是常常被人忽略的,然而作为学术,大约和教育有关,而教育又是作为个人获得真知最重要也最经济的方式。学术上的权威崇拜到了极至。作为一般人真正无法染指学术,学术权威们对待自己的异己者是毫无顾及的打压,而异己者却没有任何措施来保护自己。学长者对年轻者的打压和漠视。甚至作为老师对待学生,也是经常嗤之以鼻的蔑视和忽视,作为学生从来不敢去想,不能去想,本科生是这样,硕士生是这样,博士生是这样,甚至你哪怕有一个很好的思路,当和你的老师说后,老师经常会说:年轻人,多虚心学习一下吧。所以二十岁的时候不能去想,因为太幼稚,三十岁的时候不能去想,因为太年轻,四十岁的时候不能去想,因为需要谦虚,五十岁以后可以去想了,但是已经没有了想法。但是五十岁了以后没想法了没关系,只要你一直在学术界,你就可以在你的范围里安心的做你的学术权威,尽情的指导你的学生们了,因为你现在有了资历。这种学术等级性是恐怖的,这样的一种环境使得我们的教育环境创造不出国外那些年轻的学术精英们,更不可能有开创性,指导性的理论。在学界是这个样子,作为普通的老百姓你更不用去奢望染指所谓的"学术"了!因为学术就和过去的皇帝一样是深不可测,不可企及,神秘没测的东西。这样的一种学术神秘化,学术权威化,学术等级化这所有的限制限制着中国人的思考,限制着中国人的自由表达,逐渐地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这是可怕地也是民族地最大悲哀。俗话说:辨则明。限制大家地思考,没有了辩论,统一了思想,这样地民族又怎么可能进步呢?

BLOG是一个建立在网络技术上提供给个人表达自己地新舞台。每个人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地喜怒哀乐,甚至严肃地学术,即使你是个普通人,你也可以有权利表达你地想法。不管对错,所以有人就提出了学术平民化地问题,因为这样一个平台给了个人展示自己想法地舞台,那么牧童地音乐是音乐么?牧童能不能吹出美丽动听地音乐呢?当然是可以地,这是最自然的音乐,也是最美丽的音乐,去掉那个神秘面纱。学术不是高不可攀的,不是作为普通人无法企及的,哪怕你的想法再粗糙,论证漏洞百出,但是一定要表达出来,我们不需要每个人说的都是真理,我们需要大家说话,然后共同发现真理。BLOG文化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契机,一个提供给每个人展示想法的契机,我们能够自由表达了。社会的进入需要这样。而作为政府,需要保护好这样一个自由表达的萌芽,而作为学术家们,作为旁观的朋友们,多些宽容,少些批评和歧视。因为我们本不需要他们表达的是真理,我们需要这样一种环境,让大家自由的思考,平等的思考。这样的社会才会是一个创造性的社会。我们的社会需要一种宽容的心态对待平民学术,对待大家的自由思考。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